兑换外汇的原因贸易和投资进口商和
出口商在进口
货物
时用一种
货币
付款,出口货物时用
另一种货币付款。
这意味着,当他们结算时,他们以不同的货币接收和支付。
因此,他们需要将收到的部分
货币兑换成可用于购买货物的货币。
同样,购买外国资产的公司必须用有关
国家的货币支付。
因此,它需要将该国的货币兑换成相关国家的货币。
交易者以一种
汇率买入一种货币,并以另一种更有利的汇率卖出这种货币,他
就可以获得利润。
中国的通胀风险更多是
结构性的,同时全球所谓的通胀风险,其实是
美国的通胀而非中国 当前中国的通胀更多只是结构性的,PPI确实因为上游工业品价格的上涨而出现超预期的上升,3月中美两国PPI都超预期。
但相比于美国CPI也在同步攀升而言,中国CPI则比较稳定。
我们此前多次分析过,今年中国和美国CPI会呈现背离走势,因为支撑美国CPI高企的两个因素,货币超发和货币周转提速,并不适用于中国。
由于中国这次M2和社融增速相比于次贷危机,升高幅度较为有限,且升幅大幅低于美国,意味着中国的货币超发并不严重,面临的通胀压力也低于美国。
3月份中国的CPI只有0.4%,虽然有一部分是石油等工业品价格同比
回升带来的,但食品价格随着猪肉价格的
回落,同比已经转负,而且核心CPI也只有0.3%),依然是历史上非常低的水平。
PPI和CPI的裂口回升到历史高位,意味着通胀是结构性的,上游行业比较明显,但下游行业不明显。
历史上来看,这种结构分化的通胀,最终是下游需求减弱拉低上游价格,而不是上游价格传导到下游通胀。
比如,前两次PPI和CPI剪刀差上升到6%附近之后,两者差额会开始缩小,PPI也会随之回落。
如果CPI保持
低位,只有PPI同比升高,
货币政策也不会针对结构性的通胀来
收紧整体流动性。
即便是要收紧流动性控通胀,从根源上讲,应该控的是美国的流动性,而非中国。
随着美国第二轮财政刺激资金陆续落地,美元流动性进一步释放,对应我们也看到4月美债
利率回落、美元回落、股市和商品等风险资产再度走强。
所以想要控制住通胀风险的抬升,更多还是在于美国紧不紧,而非中国紧不紧。
如果问题的根源不在中国,即便是中国央行收紧了货币政策,也未必能治本。
那么美联储会不会提前收紧货币政策?我们认为概率不低,路径调整上大概率是先控量、后抬价。
随着美国经济回升加速,美国通胀已经起来,包括PPI和CPI都在加速上升。
美国3月份PPI同比超市场预期,3月份CPI也已经上升到2.6%水平。
如果从环比的角度来看,美国3月份CPI和核心CPI的环比都属于历史上单月比较高的水平(图25),显示通胀的上升不仅仅是基数效应,而是环比也开始加速上升。
目前美国疫苗接种速度是领先于大部分发达经济体的,我们预计到今年秋季,美国就有望在疫苗接种层面实现群体免疫。
按照这种速度,美国二三季度经济的回升还会加速,不仅是CPI会明显高于正常的通胀水平,即使是核心CPI也会明显高于2%的门槛。
这会在一定程度上推动美联储考虑逐步退出宽松货币政策,包括
缩减QE规模以及未来加息节奏提前。
如果美联储政策基调从偏松向适度收紧转变,那么美国国债利率还会进一步上升,美元也会再度走强,
风险偏好也会随之回落。
尤其是美股层面,一方面近期美股已再创新高,另一方面,鲍威尔最新议息会议后也曾提及,股市某些方面存在泡沫。
如果从风险偏好角度分析,今年2、3月份海外利率上行时,其实就造就了一轮风险偏好的回落,4月份以来随着美债利率回落、美元重新走弱,风险偏好重新回升,也造成了最近工业品和农产品(5.520,-0.05,-0.90%)价格的上涨,而新一轮的商品价格上涨,又再度更猛的推升了通胀预期和实际可能出来的通胀水平。
顺着这个逻辑看,5月可能重新回到2、3月的状态,暨市场再次开始担心通胀风险、担心美联储会不会提前收紧货币政策以应对。
4月30日,美国达拉斯联储主席卡普兰提及现在开始讨论调整QE购买速度是适应的,其正在关注美国市场所出现的过度投资和失衡问题。
可见市场的
担忧并不是空穴来风。
通胀担忧不利于
油价:
大宗商品价格普遍急升,劳动力短缺,以及本周公布的消费者物价指数(CPI)数据远强于预期,引发了通胀担忧,可能迫使美联储加息。
这也令油价承压。
OANDA高级市场分析师EdwardMoya表示:“随着
投资者为大宗商品超级周期交易按下
暂停键,原油价格一直在稳步下跌。
对通胀的担忧让一些投资者感到不安,推动他们在能源交易上获利了结。
”贝莱德的RickRieder接受CNBC采访表示,未来
几个月,将看到通胀数据“
令人印象深刻”,美联储需要缩减系统中的流动性规模。
未来几个月的物价压力将“令人难以置信”,需求正在超过供应。
缩减“没有那么可怕”,如果通过持续购买较长期资产来进行缩减,就可以将长期利率维持在低位,而这对于抵押贷款、企业借贷等更加重要,6-9个月前,美联储的政策十分适宜,但现在可以逐步撤出紧急措施,进行务实地调整了。